高质量普惠托育服务如何实现
“婴幼儿处于性格形成,习惯养成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婴幼儿来说具有长期性和基础性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晓巍认为。
当前,社会对托育机构的需求逐渐增高,对托育高质量服务的期望值同样增加。李晓巍介绍,研究发现,家长的教育期望过高与其自身教育能力不足之间存在现实矛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则存在不便利、不精准、质量低的问题。如何根据家庭所需,提供适配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应从家长角度出发,关注其实际需求,提高婴幼儿家庭获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可及性、相关性、相适性。”
王惠珊表示,家庭养育照护指导,主要是针对父母养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在对家庭养育环境、父母育儿状况和儿童健康状况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比如养育照护、安全照护、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等,都是需要科学引导的。”
近期,《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这是助力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
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婴幼儿养育照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许培斌认为,医育结合,即养育照护与卫生健康相结合,一方面可通过婴幼儿家庭及托育机构的养育照护保障婴幼儿健康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可通过医疗保健机构的卫生健康服务促进婴幼儿养育照护质量和效能提升。
目前,已有不少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地方实际和托育机构的需要,发挥资源、人才优势,开办了托育机构,也带动和引领了当地托育服务事业的发展。
人才队伍是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版新增了婴幼儿托育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专业。2023年,全国高职专科共备案托育服务领域相关专业点3415个,比2021年增长了12.8%。
“2022年,保育师和育婴员列入全国最缺工种排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评价专委会副主任秦旭芳说。
服务对象年龄越低,对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就越高。“婴幼儿照护对专业性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技能,需要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童连表示,现实中,这两者可能是割裂的,“就比如,刚毕业的学生掌握了知识,也获得了一定的技能,但是在面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照护环境时,仍然会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目前,托育师资人才供给主要源于中职和高职院校。四川天一学院健康产业学院教师梁瑜倩认为,2021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变化,意味着培养方案的转变、学生素质的提高,标志着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规范和升级。“作为本专业的高职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是来自儿童心理、健康护理、早期教育、社会工作、营养与食品卫生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高职院校重视实践导向,通过产教融合、医育结合、医养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积累了面向就业市场的实践经验。”梁瑜倩说。
但现实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是社会有需求,一方面是学生就业时遭遇信任危机。原因何在?梁瑜倩分析,一是现在的培养方案与学前教育专业有明显的同质化现象。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机械复制学前教育的内容,仍然以“教育”为主,缺乏“养育”相关的医药类课程,因此学生就业时无法显示出专业优势。二是学生就业倾向与婴幼儿托育行业需求契合度不高。托育机构的工作种类繁多,难度也较大,不少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去幼儿园、小学或者其他行业工作。
梁瑜倩建议,加快顶层设计,厘清专业定位;扩大专业开放度,延长培养周期;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