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支持,让青年人才潜心科研(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 小采

丁冉所在的实验室非常重视博士后培养。“课题选择相对自由,支持比较稳定,还有一流的科研辅助平台,有新的想法就可以尝试,实验室非常鼓励博士后做一些领域内比较难的工作,收入也基本能满足这个年龄段生活的需求。”2022年,丁冉博士后出站,来到了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做博士后的经历,对我来这里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丁冉说。

近年来,国内高校院所就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扩大规模、经费分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丁冉看来,很多措施切中“痛点”,非常务实。

博士后是科研人才的“蓄水池”。“从全球看,顶尖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多数以博士后为主。”北京脑所联合所长罗敏敏认为,近年来,我国博士后培养机制虽不断完善,但课题组以研究生为主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一些博士后工作站重流动轻稳定,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仍需得到更大力度、更长期、更稳定的支持。

丁冉建议,对一些从事长周期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应适当放宽博士后进出站的年龄限制。此外,也应给予博士后更多的选择权,“比如来到课题组一段时间后,发现方向不太适合,如果能灵活调整,对各方都有好处。”

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我的求学、科研经历都与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密不可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孙涛是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从事森林土壤学方面的研究,带领团队围绕土壤保育与碳汇提升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

工作以来,他的很多实验都在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能够为长周期连续观测实验提供必要条件,对青年科研人员成长成才也很有裨益。”孙涛说。

“长周期的连续观测对生态学研究非常重要。”孙涛解释,“长周期实验能够发现很多短期实验无法揭示的现象、规律,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规模大、数据完整、相关维护工作也更加专业,为生态学领域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

人才培养是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另一优势。孙涛介绍:“我会鼓励团队中的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生到野外台站开展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往往有比较系统的学科布局,在这里可以与来自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交流合作,找到好的选题和方向。”

近年来,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十分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一些部门和地方在岗位设置、项目承担等方面,还提出了不少硬性要求。在孙涛看来,这些措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比如,把青年科技人才的结构比例、领衔承担科研任务、取得重大原创成果等培养使用情况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绩效评估指标,将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相关创新资源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建议,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为青年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大胆使用甚至破格使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分类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同时,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并给予青年科技人才足够的创新空间和容错空间。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4日13版)

77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