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在2023几月初几

| 怀健

立冬的风俗

1、祭祀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2、吃饺子

立冬之日有吃饺子的习俗,一来好吃不过饺子,立冬这天改善一下生活;二来是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也有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的说法。

3、补冬

谚语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古时农民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躲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

4、喝羊肉汤

立冬时节,北方多地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绝对是一种享受。而且,羊肉中还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热量高,御寒效果极佳。

2023年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吗

立冬是冬天的开始。立冬是每年阳历的十一月七日左右,预示着冬天的开始,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人们一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在南方,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北方,人们爱吃饺子。

立冬后的天气变化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曰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具有一定的能量。由于地表尚有“积热”,所以初冬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南北跨度大,南北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一些地区来说,显然偏迟。立冬后,其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在南方地区,从立冬至小雪期间,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在南方初冬时节一般不会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在冬至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

立冬后北方大部地区将出现雨雪降温天气。华北部分地区的初雪常在此时降临。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个时候已经是大雪纷飞的景象了,尤其是东北黑龙江地区,已经异常寒冷,这里早在立冬到来之前就已经呈现冬天景象。冷空气不断发力,也让北方地区陆续迎来供暖季。

立冬可以御寒的食物

1、吃饺子

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冬季天气寒冷,这个时候最适合吃饺子了,饺子有暖胃御寒的功效,冬天养生食用最合适。当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东滕州一带也有喝羊肉汤的习俗。

2、吃羊肉、鹌鹑和海参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所以,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气温骤降,身体一些部位对寒冷特别敏感,应当特别注意保暖。

3、海带、紫菜

人体的甲状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状腺素,它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含碘丰富的食物是: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4、动物肝脏、胡萝卜、菠菜

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动物肝脏、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5、芝麻、葵花子

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成分。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6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