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开展什么活动方案
2 、能力目标: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能力;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
2 、难点: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化,掌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
1 、教学设备:多媒体
2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和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元谋人遗址》,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从这个视频中,你获取到怎样的信息?请简单概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作为历史课程开篇的第一课,先声夺人地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至关重要。)
(二)授课过程
1 、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
教师:对于元谋人,结合刚才观看的视频和课本上第2 、3 页的内容,我们发现了哪些考古资料?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展示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什么是化石呢?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观察这两颗牙齿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硕大、粗壮,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它们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个体,而且是门齿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像刚才视频中提到的刮削器,而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了许多炭屑和黑色的烧骨。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现在,请同学们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经开始使用石器了;而炭屑和烧骨,则说明不排除他们已经会使用火了。但是,仅仅靠这些考古资料就想揭开原始人生活神秘的面纱还很困难,我们还需要通过考古资料丰富的远古人类遗址来揭开原始人的生活。除了云南的元谋县,还有那些遗址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原始人的生活呢?
(教师呈现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一张图片,看看能归纳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同学们读历史地图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看图片题目,弄清楚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
第四,找出特点。
现在,以四人小组形式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
同学们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确是中华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代距今有大约170 万年的时间了。刚才我们已经学习过元谋人的相关内容了,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另一远古人类——北京人。
2 、北京人( 距今约70 万——20 万年)
教师展示周口店的照片,为学生介绍:20 世纪20 年代后期,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猿的正面和侧面,请学生思考:认真观察图片,说说北京人的头部特点;再看猿、猿人,结合现代人的头部骨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会发现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也因为这样,我们称他们为“猿人”。细心观察,会发现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他们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非常浓密。
北京人的四肢相对来说比头部要进步些,他们的上肢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形式,下肢虽然和现代人相似,但还有很大程度的原始性。在这里,老师就想到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接近现代人,而头部和下肢却更像猿呢?同学们能推测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略。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劳动,手由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逐渐会做各种复杂动作,灵巧性越来越强。因此,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下肢在四肢分化之后,只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所以相对手的发展来说较为落后。而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根据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图和北京人砸击敲打图,描述北京人是怎样劳动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原始时代,北京人要面对种.种险恶的环境,为了生存下来,他们要进行顽强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创造了和自然作斗争的武器,也就是石器和火。当时他们已经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器,他们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把石块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石器。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的'第4 页,看看顶头部分的小字内容,了解一下北京人打造的石器。
教师:“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能够制造工具,人类的劳动实践便开始了。北京人同自然作斗争的另一种重要武器,就是火。在他们住过的山洞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还有被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木炭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了。而从灰烬的成堆来看,他们还不会人工取火。那么他们的火是怎样来的呢?火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再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对,他们使用的是天然火。火的使用,能够帮助他们吃熟食、御寒、照明和驱赶野兽,这也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虽然如此,当时的生活条件依然很艰险,不仅要抗击种.种自然灾害,还要猛兽的攻击。
在这么艰险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一代代繁衍下来的呢?试着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他们过着互相协作的群居生活。这种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力量的源泉。北京人大约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微博的劳动成果,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采集是北京人获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在群居生活中,他们还处于原始的乱婚状态。这种群体就是原始人群,也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他们就是靠这种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斗争,顽强地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3 、山顶洞人(距今约1.8 万年)
到了距今约1.8 万年的时候,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又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因为他们的遗骨化石是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山顶洞人”。同学们自学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边阅读,一边与北京人的外貌、劳动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回答略。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重点内容是哪些?(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课件展示知识结构。
(四)作业
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写一篇小作文,500 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
云南元谋
二、北京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
1 、形貌、体质特征
2 、制造工具:打造石器
3 、使用天然火
4 、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初中历史开展什么活动方案篇2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一、导入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既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通过这次思想交锋,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想,中国出现了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大家就会有所了解。
二、授课过程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1、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死了之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动荡局面之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给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
面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强调: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
2、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就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方面: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之后,利用人们失望的情绪来诋毁民主共和,妄图使人们相信只有尊孔复古才能救中国,为其复辟大造舆论。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大搞尊孔复古,重谈“三纲五常”,使思想界乌烟瘴气,但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的行为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于是他们以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在思想领域里向封建思想发起猛烈地冲击,新文化运动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具体情况如何?结合小字,了解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思想。学生回答后,老师评价点拨。)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前期的指导思想:民权、平等、达尔文的进化论
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思想:“思想自由”:实质是让新思想能在北大得以传播;“兼容并包”:鼓励新思想的倡导者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正是由于蔡元培先生的这种进步的思想,使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学府,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在北大里,在《新青年》这个主要阵地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要以新文化取代封建旧文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下边我们来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以十月革命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看书讨论、总结)
1、前期:
①提倡民主、科学
“民主、科学”既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民主即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某些唯心主义社会科学理论。
它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希望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希望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强烈愿望。但是我们也看到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并非全是科学的事物,但是对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说是全盘接受。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所谓旧道德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以此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所以新文化运动中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旧道德,提出“-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生活动:大家思考一下:他们这样做是否正确?)
对儒家传统道德要予以批判,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来说,其中不乏有糟粕,但是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如:“仁”的学说、以德治民、选贤任能、教育思想方法等等,所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而不能全盘否定。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是一定思想和精神的载体。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它包括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胡适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侧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陈独秀要求文学不仅要在形式上,而且要在内容上进行一些改革,-旧文学,建设新文学。鲁迅把反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被誉为是文学革命的主将。
也正是这一项内容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封建旧道德的束缚。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学生活动:新文化运动反映资产阶级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愿望能否实现呢?)
辛亥革命的失败已经证明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就在中国人民陷入迷茫之时,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
2、后期:宣传社会主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11页关于《庶民的胜利》的节选材料,回答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待十月革命是什么态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大力宣传十月革命。第一次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同志,他发表众多文章宣传十月革命,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给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作为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旧文化的这次激烈交锋,它究竟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呢?
(学生活动:阅读、总结)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以往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此次运动,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学生活动:前两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指的是什么?答:第一次是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第二次是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2、弘扬(民主、科学),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3、宣传动员: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4、最重要的成果: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思想武器。
5、有利于文化繁荣、普及
五、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10页节选材料——陈独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结合本节内容评价新文化运动。老师点评)
积极:沉重打击了封建文化,宣传、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传入中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局限:由于前期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自身局限性决定他们提不出实际的反帝反封的政治方案,不能给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绝对肯定的态度;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局限在知识分子范围内,没有形成一场。
初中历史开展什么活动方案篇3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记住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填图新学案91页第三题: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疆》。
初中历史开展什么活动方案篇4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间建立对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作为新来的老师,我还不是完全了解每个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但从这几节课的观察来看,他们的历史知识还是相对比较薄弱,不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敏捷,所以我对提高这届学生的历史文化水平充满了希望,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培优补差,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期末测试的综合评价能有所提高。
三、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则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新课标中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和组合。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作用的因素,对学困生既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5、经常向老教师请教、学习。
初中历史开展什么活动方案篇5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阿古柏侵占-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疆的事迹
掌握-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
联系归纳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疆平叛和1884年-疆行省的设置,证明-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许分裂或侵略
识图填图根据新学案第11页认识伊犁、喀什噶尔的地理位置等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要坚决捍卫她
思想意识要充分肯定那些抗击外侮、保卫国家的历史人物,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疆
教学难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以及最终的结果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疆行省等。)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练一练”:在-疆设立行省的年代是D(1884年)。
2、指导学生完成第11——12页的[自我测评•选择题]: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A(-疆战略地位重要)。
3、指导学生完成“单项选择”9、10题,“人物春秋”列举左宗棠收复-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对于较弱的浩罕国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在这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值得赞颂。但是,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又具有反人民的一面。)
4、对各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醒预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初中历史开展什么活动方案篇6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骨文与青铜器》这节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 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是本学期的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它,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搜集4个甲骨文文字,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像,以加深学生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教法 :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听课效率)
四、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猜字游戏:师出示“鱼、山、日、车”四字的甲骨文幻灯片 ,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分别是今天的哪个汉字?(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七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年龄还小,兴趣往往会支配着学习行为。这个猜字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疑:那你们知道这种文字叫什么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你知道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由此导入新课。
(二) 、讲授新课:
按照教科书的框架结构本课共分为两部分,第一框题“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第二框题“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需要讲清“甲骨文的含义” “甲骨文的出土地点”“甲骨文的意义”三个知识点 。
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板书)
1、甲骨文的含义(板书):师出示幻灯片《_甲骨文之谜》,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看书并回答问题,看看谁回答的最准确!1、商代进行占卜的都是什么人?占卜的内容有哪些?怎样进行占卜?2、甲骨文的含义是什么?出土地点在哪里?3、你认为甲骨文的出土和解读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探究问题的好奇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在教学中设置疑点,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疑问,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教师问学生什么叫做占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要用科学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学生回答怎样进行占卜时出示幻灯片《龟甲和兽骨》,学生结合图片讲解,师适当补充。师强调甲骨文的含义应包括以下三点:(1)商超(2)刻在龟甲和兽骨上(3)是一种象形文字,并出示幻灯片:甲骨文人字的形意,加深学生对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的理解。
2、甲骨文的出土地点(板书):问: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在哪里?(殷墟):河南安阳。 .设疑:为什么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就一定是反映了商朝的历史呢?(因为是商朝都城)此设计需要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回答学生提高把握历史脉络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归纳、综合的能力。 .进一步设疑“千里马虽好也要有伯乐来识”发现甲骨文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是谁?师生动讲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习惯。
3、甲骨文的意义(板书): 本环节设计了由“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论证活动,通过双向的推理论证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组织学生进行“甲骨文十二生肖猜字活动” ,(出示甲骨文十二生肖图片)通过甲骨文十二生肖单字寻找自己属相,让学生体会甲骨文象形字的造字特点,认识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甲骨文是汉字的始祖。此设计使甲骨文以近距离的形式与学生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讨论:“通过甲骨文――汉字的推论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分析得出“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转化而来的”。这种设计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教师归纳总结与甲骨文同时存在的人类的古老文字包括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人图形文字这三种古文字早已灭绝唯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并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总结实际上是对甲骨文世界意义的阐述。 .汉字――甲骨文。 造字游戏:要求学生由“人”“月”“水”等简单的汉字想像甲骨文的书写,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横向思考能力及丰富的想像力。最后幻灯片出示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设计意图:通过汉字演变过程的演示,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出示幻灯片:《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导入下一目青铜器的学习。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板书):
首先从框题上分析本目需要讲清两方面内容 “商朝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一)、商朝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板书):
本目的重点应放在两个词上即“发展”与“高度”。 .发展。学生根据搜集的材料复述商朝铸造业的发展。通过这种设计锻炼学生通过相关的信息渠道搜集历史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高度发展:设计说明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的关于商朝青铜器的资料从种类、纹饰、造型等各个方面对商朝的青铜器进行阐述。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搜集材料效果的检测培养学生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初步的分类、归纳、综合的能力及系统化、条理性的表述能力。
.教师出示问题:
1、青铜器是把()( )()三种金属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以木炭为燃料,经高温冶炼而成,因颜色发()故所铸器物叫做青铜器。
2、青铜器的种类繁多有( )( )( )( )等数十种。
生看书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青铜器的代表作是什么?”由此导入下一框题“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板书):
在学生回答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后, 教师出示司母戊鼎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引导学生从司母戊鼎的'名称由来,铸造特点,怎样铸造和司母戊鼎的意义四个方面来了解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在讲解是司母戊鼎的铸造时,让学生讨论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师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司母戊鼎铸造工程的总设计师,你会怎样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并由此评选出“最佳工程创意奖” 。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应重在点拨,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性总结,使学生明确了解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师想一想:司母戊鼎的铸造成功反映了什么?给了我们今天哪些启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总结: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业水平的高超和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创造活动的能力。学生思考设计的过程, 实际上培养了他们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驾驭、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鉴于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评选“最佳工程创意奖”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思想教育。)
最后通过一道判断题的形式进行此框题小循环反馈即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讨论“司母戊鼎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师通过补充四羊方尊图片,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三星堆千里眼,三星堆顺风耳等不同种类的青铜器图片,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既用于生产、军事,更多的则是用于日常生活。同时了解青铜器主要为王室和贵族所拥有,因此它既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从而感受先民的聪明才智和非凡创造力。通过讲解青铜礼器上出现的大量“金文”,使学生认识到青铜器还具有文化传承功能。通过讲解青铜器在铸造过程中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等史实,感受商、周文明鼎盛时期国力昌盛,政府能有效地调配管理各种社会资源,同时广大奴隶也受到严酷压迫。最后出示练一练:问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B )时候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甲骨文当时主要是刻在(C )
A、陶器和青铜器上 B、铁器和木片上
C、龟甲和兽骨上 D 、骨器和石器上
3、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时(A )
A、甲骨文 B、小篆 C、象形文字 D、金文
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C )
A、青铜立人像B、编钟C、司母戊鼎D、四羊方尊
初中历史开展什么活动方案篇7
以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以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面向新课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要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三、本年度教学计划
教师通过一年教学,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选修)全部的讲课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第的基本史实,并培养学生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综合概括等能力。上期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的教学和学习的任务,下期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的教学与学习任务。
四、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完成章节 主要内容 估计课节
1--- 5周 3月4日到4月8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章 俄国十月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4课时
6--- 8周 4月9日到4月28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5课时
9周 4月29日到5月6日 五一放假
10-12周 5月7日到
5月27日 考试,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四章 考试;两极格局的世界 15课时
13-14周 5月28日到6月10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 10课时
15-16周 6月11日到6月24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六章章 现代科学技术的也文化 12课时
17-18周 复习 期末考试
五、教学方法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
(3)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争取本年度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达到30节以上;
(4) 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第一篇重在探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分类以及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要素、流程;
第二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影响历史教学设计的各种要素,诸如“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史学理论”“课程资源”“学业评价”“史料教学”等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实,目前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趋势也多倾向于从多个研究角度,运用已有的理论成果,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系统方法来研究教学设计。此外,考虑到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方面的差异,本书还进一步探讨了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第三篇重在探讨基于丰富多彩的价值取向指引下,不同历史教学设计的共性与个性,诸如:按照教学目标为分类标准的“以情感目标的实现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方法训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教学设计”“以历史反思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指导思想为分类标准的“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以教学方法为分类标准的'“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采用历史神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等等。当然这里只是我们的一种尝试,当然难以以偏盖全;
第四篇重在归纳与述评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在理念与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详细探讨基于不同史料类型基础之上的历史教学设计(诸如历史文献、网络资源、电影资源等),强调在史料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二是如何搜集、组织历史资料来开展以公民教育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活动;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我们看来,即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最佳结合,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通常同类的书籍,要么以理论分析见长,案例呈现是为说明理论问题服务的;要么是案例的集合,案例的点评中也间或有些理论的指导,但读起来终觉得不过瘾。本书编者从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两条线组构了本书的篇章,力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在理论方面,较少议论理论的意义与价值,着重于理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学案例不只是单独呈现案例本身,而是将案例放到一定的理论框架中去解释、叙述。在本书中,大量以叙事手法呈现的教学案例,希望能帮助一线历史教师在阅读中学会写作,为老师们写下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提供一些范本。同时,书中所举案例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历史教师的案头佳作,具有一定典型性,可读性强。可以说,本书不是一本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的纯粹理论著作,更有别于历史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集,我们期待读者朋友们以游园的姿态来阅读本书,可以随意翻阅,不必讲究阅读的章法——从头读到尾,只要你翻开喜欢的章节、打开亮眼的案例,即可欣赏无限的风景,收获无数惊喜。
初中历史开展什么活动方案篇8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活动:成语故事表演
【找一找】
1.从课文或参考书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
2.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则成语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1)写故事稿。
(2)饰演故事中A、B、C……角。
(3)尽量想办法准备一些辅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服装等,请参考课文插图)。
2.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演讲各自准备的成语故事。
【议一议】
1.谈谈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2.从你饰演的人物的立场、角度谈谈对所演讲的历史故事的看法。
3.这则故事变为成语,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评一评】各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励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